一、实验介绍
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,应用广泛。应用范围包括:记录正常心脏的电活动;帮助诊断心律失常;帮助诊断心肌缺血、心肌梗死及部位;诊断心脏扩大、肥厚;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;判断人工心脏
起搏状况。
二、实验材料
1、实验动物:鼠;
2、实验器材:BL-420N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,信号输入线,针灸针,鼠板,1%戊巴比妥钠。
三、实验步骤
1、启动BL-420N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,将信号输入线与BL-420N生物机能实验系统1通道相连;
2、打开软件,选择“循环实验”,子菜单中选择“血流动力学”实验项目;
3、将鼠麻醉后,针灸证扎入到大鼠右上,右下,左下肢的皮下,将针灸针与信号输入线相连,白色连右上肢,黑色连右后肢,红色连左下肢。此时便会出现心电波形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针灸针不可与其他金属接触,以防干扰。
五、结果展示
1、P波
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。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,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,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,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。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,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,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。P波时限为0.12秒,高度为0.25mv。当心房扩大,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,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。
2、PR间期
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、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,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。正常PR间期在0.12~0.20秒。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,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。
3、QRS波群
激动向下经希氏束、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。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,激动时限小于0.11秒。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枝的传导阻滞、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,QRS波群出现增宽、变形和时限延长。
4、J点
QRS波结束,ST段开始的交点。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。
5、ST段
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,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。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,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。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。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,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,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。
6、T波
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。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,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相同。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。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。T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、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等。
7、U波
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波,目前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。
8、QT间期
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。正常QT间期为0.44秒。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,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(QTC)的概念。其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=QT/√RR。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。
大鼠心电连接
泰盟生物移动操作台
您好!请登录